时间:2016-07-21 11:37:22 点击:次 来源:飞企互联
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,中国有多少云服务提供商,按照十二五规划,有10个云基地试验区和100家物联网企业,所谓十区百企”,不在计划之列,以各地方 政府热情而规划的云基地也不在少数,这些基地孕育了多少云服务的提供商。此外,数据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云计算IaaS的代名词,预计国内至少有550家 数据中心,这又孕育了多少云服务提供商。
提供云服务的厂商多了是一件好事情,但鱼龙混杂也是难免的,如果能规范好市场,对于用户来说无疑就多了一层保障,只是这规范市场的方式和方法还需要仔细地思量。云服务更多还是一种市场的行为,如何保障市场的健康有序,防止行政对市场的干预,这应该是思考的重点。
从目前云计算市场应用状况来看,互联网企业仍然是公有云服务的主要购买者,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,其需求各异,对于云服务商的需求也不一样。云服务的本质是 一种集中式共享服务,通过高水平的资源调度和管理,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,降低用户的应用成本。这就像IP电话与传统程控电话的对比,IP电话是一种数据分 组交换的方式,数据链路被所有通话所共享,而传统程控电话所采用的是一种线路独占的方式,即使通话双发不讲话,这个线路也不能够被其他通话所利用。因此, 集中共享式服务的价格优势显而易见。
国内云计算服务可以说是刚刚开始。互联网用户选择云计算,无外乎成本、敏捷性和业务弹性的考量,这是其最基本的诉求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数据存储的持久性、 数据的可销毁性、数据可迁移性、故障恢复能力、服务计量的准确性等,这些看似非常重要的指标,并不一定成为衡量云计算服务可信性的必然指标。不是这些指标 不重要,而是不同阶段,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。
对于云计算,特别是公有云服务,除了互联网企业,更多行业/企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,应用才刚刚开始。在这种情况下,行业/企业用户还不会贸然把一些重要 服务放到公有云上,他们只会在一些边缘的服务在公有云上进行尝试。在互联网模式的冲击下,更多行业/企业用户会思考互联网营销,对于他们来说,更多需要的 互联网营销和转型的经验。他们所提出的需求都差不多,这几年我们接触了大量这样的项目,知道将来他们会遇到哪些问题,因此我们能够提供一些针对性地建议 和服务。这也是很多行业/企业用户选择我们的原因。”某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在接受采访时说。
在云计算服务的初期,很多看似必然的事情,例如安全性、容灾等。其实并不是必不可少的。以容灾为例,在我采访过的用户案例中,有金融客户并没有做容灾系 统,不是因为不重要,而是现阶段还没有更多投入可承担。所以,我们对云服务可信性的评估,不能够采用理想成熟模式进行评价。
在现阶段,云服务可信不可信最好还是让市场来评价。有关机构如果进行评估,最多算是一种参考,而这不应该一种门槛,更不应该成为采购的标准和依据,因为云计算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,需要谨防揠苗助长。